《梨园旧踪》
徐城北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中国的戏曲具有着最完美的形式,它在现实的反映形态之外,又建立了一套表达的系统。它既是与生活无关,又显而易见,平白如话。它似乎很难归纳总结为理论,纯粹是经验。所以,它总是手把手地传授,一招一式,一字一句。并且,它还融化在艺人的生活方式,艺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之中,它是一种极其感性的教育。
所以,这本书里所写的旧事,就不能单看作花絮和轶事,而是一种经验的记录。它记录了艺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可见传承和贯通的线索;它也记录了艺人的一些起居习惯,其实是与艺术有关系的,带了些“陶冶”的意思;它还记录一些偶然的事件,可这些偶然性却变成创造的重要契机,说起来,还是从必然的规律中来的;它又记录了几桩观剧的小事,几个特别的评剧的字眼,比如老舍说那张飞演得“妹妹”了,也是感性的经验词。总之,对于一种很难以理论教授的艺术,这本书的写作是一个必要的记录,它带有总结的意义。
《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
葛剑雄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谭其骧是历史地理学家,除了正经八百的学生,抗战期间,给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上过地理课,“文革”前夕,给林彪夫人叶群开过小灶,“文革”中,给工厂的工人教过历史课。讲课的内容万变不离其宗,不外乎历史地理,历史是棵大树,历史地理是树杈。8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共八卷,由谭其骧主编,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这部浩瀚的大书能够完成,和毛泽东的亲自过问分不开。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版图的兴趣尤其浓厚。“文化大革命”中,许多教授狼狈不堪,谭却因为要编地图集给毛泽东看,少吃不少苦头。本书近三十万字,称之为前传,因为仅写到“文革”前夕。过去都觉得知识分子迷失自己,是“反右”以后,这本书提供的谭的笔记则表明,早在1952年初的“三反”运动中,文化人就有些摸不到北。历史学的特点,在于容不得任何猜想,靠真凭实据的史料说话。谭其骧是历史学家,他或许只是在无意中,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为重温过去留下了见证,毕竟“三反”运动,和他所入迷的历史地理丝毫不搭界。
《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
西奥多·罗斯扎克著
苗华健陈体仁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
这部著作并不深奥,但目前值得一读。计算机网络正在被众多的传媒渲染为一个现代神话,许多人认为网络必定是未来历史的经济形式和文化形式。这时,《信息崇拜》至少可能让人们的头脑清醒一些。
在西奥多·罗斯扎克看来,人们所以利用“信息”大作文章,这是由于“信息崇拜”的作祟。西奥多·罗斯扎克对于信息背后所谓的“知识经济”并不信任。他宁愿认为,这是未来学家与广告商共谋的产物。未来学家轻率地将信息形容为下一个世纪的主角,广告商则是把这种论调巧妙地纳入利润的生产。信息远不如一些人吹嘘的那么重要。信息可能是一些废话,那些过量的、未经提炼和杂乱无章的信息让人们无所适从。诗或者音乐远远不只是一些信息。信息可以论证某种观念或者驳斥某种观念,但信息无法制造观念。现代科学几乎都是从为数不多的抽象思想乃至审美思想之中衍生出来的,这些科学论断并非信息处理的产物。一些鼓吹计算机的传言实际上是出于开拓市场的需要。西奥多·罗斯扎克不相信信息自然地导向民主。相反,他担心计算机集中和控制信息的能力“太容易被用来摧毁民主的价值。”不论《信息崇拜》是否低估了计算机网络的伟大意义,这部著作对于网络迷信的现象给予必要的警告。
《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
黄时鉴、〖美〗沙进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本书据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藏画影印,并有文字说明。书中影印了十九世纪前期广州画铺中的画师绘制的外销画,内容为当时在广州城市中的各个商行——360行。这些画师当时从营利出发,将各种题材的水彩水粉外销画绘制出来,流布到欧美各地。这些外销画所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片断题材,而画师却摹仿西法,因此现在看来十分别致,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具体情景。这是在鸦片战争之前。可见在鸦片战争这个作为中国近代史起点之前,广州的社会与文化风气已有一种西化的倾向。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就提出过一个论点,说两个不同民族的接触,“其关于文化方面者,则多在交通便利之点,即海滨港湾之地”,“海滨为不同文化接触最先之地,中外古今中其例颇多”。
《怀念狼》
贾平凹著
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怀念狼》应该算得上是贾平凹的一次大的变体。以往贾平凹的小说或散文,带着农民式的现实主义态度,跳不出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虽有韵味,却少神性。《怀念狼》一改写实的思路,也不再以个人的情趣和嗜好来折磨读者,而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极尽虚幻的想象,构筑了一个人与狼的情仇世界。它表现出人性与狼性的难舍难分的渗透与转换。也许,狼性根本上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只因为有了狼的存在,才把人性打磨得纯正一些。所以一旦狼从商州的生活中消失,猎狼队长傅山以及他家乡雄耳川的人都要蜕变成人狼。傅山是一位不断遭受阉割之苦的英雄,他是靠着狼性的贯通,悲壮地爆发出了最后的英雄气概。这样的英雄故事自然闪烁出神性之光。
贾平凹写《怀念狼》显然是运足了气的。相对于他最近的创作,《高老庄》也好,《土门》也好,都感到缺少一种气场的存在。写作其实就是一种气功,运足了气才能发功。有没有运足了气,结果大不一样。有的作家还没有运上气,提起笔就写,尽管拳脚套路打得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可是一把风就能把他扇倒。倘若一个作家首先能守住丹田,静心养气,等气运足了,也许一个马步,一个推掌,就令五步之外的人望风生畏。《怀念狼》可以说是一部贾平凹守住丹田的小说。
《鞑靼西藏旅行记》
〖法〗古伯察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鞑靼西藏旅行记》是古伯察1844年至1846年西藏之行后撰写的一部游记,在这部游记中,古伯察详尽地记录了沿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山川风貌、社会经济、驿站里程及个人体验,除此之外,古伯察还撰有《中华帝国——鞑靼蒙古旅行记续》以及四卷本的《中国中原、鞑靼和西藏的基督教》等著作。
古伯察是第一个进入西藏的法国人,也是最早从那里活着出来的几个欧洲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够活着出来,恐怕和他不是以一个武装人员,而是以一个虔诚向善的神职人员的身份进入圣洁和苦难之地有关。和差不多所有的西方进入者一样,曾以其古老文明令欧洲那些年轻国家感到震惊的中国被古伯察视为一个置身于世界之外和深陷于蒙昧之中的民族,他对这个民族更多的是茫然、偏颇和居高临下的怜悯。但这并没有消解《鞑靼西藏旅行记》这部书的意义,这是一部朴实无华、有趣而率真的书,完成这部著作不是靠着智力、艺术、思想和雄辩,而是靠着行动。
《鞑靼西藏旅行记》于1851年出版,一出版就引起轰动和争议,18年中出了7个法文版本,半个世纪内先后译成英、俄、德、日、西班牙、意大利、瑞典等多种文字,大多文字的版本得以重复再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部在西方一百多年来畅销不衰的著作是记述中国的,而在中国却似乎并不受到大多数人注意。
《伟大的代码》
〖加〗诺思洛普·弗莱著
郝振益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
本书基于弗莱在多伦多大学的多年教学实践而写成,除去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外,它还试图依循作者早年致力于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方文学的解剖之传统对圣经与文学的关系作一番评述,尤其是圣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这里,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弗莱并不反对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他试图对各种可能性开放,并对多种角度开放。全书分为两编。第一编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关涉人们用来谈论圣经的语言及其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赖以将圣经当作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影响物加以观照的语境;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了神话和隐喻,尤其是这二者是如何与圣经的字面意义相关联的,并通过这种关联来逐步破译其代码;第四章探讨了俗权以及其与基督徒阅读圣经的传统方式之间的联系。第二编则较为直接地将批评的原理应用于圣经的结构,第五章一开始就涉及了启示的七个阶段:创造,出走,律法,智慧,预言,福音和启示,然后一一对之作了详细阐述;第六章和第七章实际上分别对圣经的意象和叙事结构作了归纳和综述,使人对圣经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第八章则再次对所谓“宗教修辞”作了探讨,并简略地考察了其多重意义,为读者指出了一个始自字面意义通向破译代码的方向。应该说,作为文学家的弗莱完全是以文学叙述的方式来阐释圣经的,因而其独特之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恰恰是这本书在意义建构和价值重建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
上、下卷
资中筠主编
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
本书紧扣20世纪国际重大事件的主线,解析了苏联何以衰、美国何以兴、欧洲居何地位等问题。作者指出了20世纪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东欧与西欧、欧洲与美国的三大趋同现象,认为“平等”和“发展”问题是国家兴衰的根本,指出“全球化”是客观大势所趋,但充满了悖论。这部著作由我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内两位资深专家陈乐民、资中筠伉俪担任主笔并着重分析叙述了美国和欧洲这两大“板块”。他们的年轻同事冯绍雷、刘靖华两位则承担了俄罗斯和国际政治学部分。通读全书,从这部“百年风云启示录”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便是:眼光、积累、情怀。
作者的全球眼光和历史眼光,他们深厚的学养和长年积累,他们内心那种“中国人看世界”的自我观照,使这部著作充满了冷静的观察、哲理的思考和人文精神。在炎炎夏日中,《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给读者送来一阵难得的清凉。
《普鲁斯特评传》
涂卫群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知道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的人一定很多,但读完他的7卷本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人恐怕很少。要想了解这位大师而又不花费过多的时间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读一读对普鲁斯特有研究的学者的著作。《普鲁斯特评传》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普鲁斯特的专著。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像通常的传记那样叙述作家的生平逸事,而且充分把握普鲁斯特的生平与作品密不可分的特色,对于他的生平和社会环境,他的创作和法国文学的背景,作品中的爱情、性欲和友谊等主题,以及本书作者的评析等各个方面,都予以精心的组织和科学的安排,使全书紧紧围绕着《追忆似水年华》的来龙去脉而展开,从而得以透过表面的材料进入作家的内心,最终达到理解普鲁斯特其人其书的目标。